在当今中国市场,白酒作为国粹饮品,不仅承载着文化内涵,更是亿万消费者的日常选择。然而,近期发生在江苏沭阳的“今世缘国缘淡雅酒假酒事件”,却将我们推向了一个严峻的消费安全悬崖。这不仅是一起孤立的造假案件,更是一面照妖镜,照出了供应链漏洞、监管缺位以及企业责任感的缺失。消费者不经意间的扫码发现,揭开了二次包装假酒的黑暗真相;厂家在调查后的“轻描淡写”,则昭示了假酒泛滥和消费者的安全抛于脑后的深层病灶。这起事件若不加以根治辽阳股票配资,可能导致健康危机和品牌坍塌。让我们从发现过程入手,层层剥茧,探寻根源,敲响警钟。
一、假酒的发现过程与真相:一张二维码撕开的“完美”伪装
事情的起始,源于一位普通消费者的“细心”之举。2025年6月,一名消费者在沭阳某超市(以下简称“超市”)购买了一箱今世缘国缘淡雅酒(以下简称“今世缘酒”),他随手扫描了酒盖内部(需要打开酒瓶盖才能看到)的“开奖二维码”。结果,屏幕跳出一个令人错愕的提示:该二维码已被领取过奖品。
这绝不是偶然——消费者当即联系超市。超市负责人起初半信半疑,但随机抽检同批次进货的酒发现,二维码都已“被扫”,除此之外,仅从外包装和酒瓶来看,根本看不出任何瑕疵,和真酒完全一样,要不是二维码已经被扫,卖了多少年的酒的超市也难分真假。超市发现此问题后,先与消费者完成赔偿事宜后,立即封存剩余的同批次进的今世缘酒。
超市店主认为,既然他家进了假今世缘酒,那其它超市呢?本着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,超市对产生这批货进行了溯源。正是超市这起看似不起眼的做法,揭开了今世缘“厂家”的极其敷衍的态度和假酒背后隐藏的根源问题。
超市先联系了上一级经销商,从上级经销商处打听到酒是从沭阳县的邻县泗阳县经销商处进的货,而自称泗阳经销商派来调查的人员否认该酒来源于泗阳,指认称该酒是从沭阳总经销出售的。超市店家又通过今世缘官方渠道联系到了“沭阳今世缘”总经销,沭阳今世缘总经销称,“下午联系一下公司(今世缘酒厂)维权中心”。
6月26日,自称今世缘厂家质量监管部门派一男子到沭阳超市实地调查,现场给的口头结论是:该酒是经过“二次拆封”,酒来源于泗阳,再流入市场。当超市问遇到这种问题怎么办时,自称来自今世缘厂家质量监管的男子现场回复称,“说要么拿回去化验”,“要不就让超市找上一级进货商”,“我想私下里跟你处理,你滑在这里这个那个的……”超市店家称,关键这不是私下里处理的事情,厂家对于发现假酒采取如此“轻描淡写”的处理做法着实令人吃惊,事实上自厂家人员走后,自发稿里再没有派人联系过超市,哪怕一个电话回访都没有。可能在厂家看来,假酒事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。
今世缘酒厂厂家调查人员称,“有人专门在线下专门跑这个(假酒)”,“看到可以查,关键有的我们也不知道,有的该处理处理”,“泗阳那边有,有很多把里面的这个东西……”,说话吞吞吐吐,闪避其词,听得最清楚的是“看到可以查,关键有的我们也不知道,有的该处理处理”,问题来了,当前发现的今世缘假酒问题,证据确凿,截止发稿前,至今今世缘厂家除前面的一次上门外,后面没有音讯,连一个电话回访都没有。
更加搞笑的是,超市通过这批假酒上提供的防伪码查询结果显示,“您所查询的是江苏今世缘酒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销售的正牌产品,是正牌产品的标识,欢迎再次先购!” “发往经销商:江苏泗阳福盛酒业有限公司”。
二、从表及里:评论假酒事件的深层逻辑
假酒的发现虽偶然,却折射出系统性痼疾。普通消费者往往难以辨别真假,问题被悄然掩埋;造假者利用监管漏洞,攫取暴利;厂家不作为,助长乱象蔓延。这四点层层递进,揭示出消费安全的重灾区。
(一)普通消费者的无力:外装相似酿成的真假难辨陷阱
今世缘假酒的“高明”之处,就在于其近乎完美的伪装。根据厂家解释,这批二次包装酒的外包装采用原厂材料,印刷和颜色几乎无差别;口味上,因用廉价基酒勾兑,差异微小,非专业品酒师不易察觉。若非二维码被扫过,消费者根本无法识别。这暴露了一个残酷现实:假酒市场已进化到“隐形化”阶段。造假者完全可以跳过扫码环节,直接换掉真酒,而不触动防伪机制。
更危险的是,今世缘作为中高端品牌,年销售规模达百亿元,假酒一旦流入,危害不特定人群。沭阳超市发现的假酒事件,结合厂家在泗阳的案例,我们不禁追问:沭阳究竟流入了多少假今世缘酒?这还是被扫码扫过的,没扫过直接把真酒换假酒的呢?数字化防伪失效,使得今世缘等品牌成为重灾区。消费者在不知情下饮用,如同坐上“定时炸弹车”,健康隐患随时爆发。
这个问题的表层是防伪技术漏洞,深层则是市场信任危机。消费者在扫码“信任屏障”失灵时,只能依赖品牌方监督。遗憾的是,厂家对此轻描淡写,未启动溯源系统全面排查,让问题滚雪球般扩大。假酒难辨,本质是供应链透明度缺失的恶果。
(二)假酒泛滥的深层次诱因:暴利驱动与厂家“睁一眼闭一眼”
造假者为何铤而走险?直接原因是惊人的利润差。据行业数据,一瓶真今世缘国缘淡雅酒每箱批发价约600元,造假成本不足300元(低端酒精+包装),净赚300元,而今世缘国缘四开每箱批发价约1600元,如果通过采取此办法,每箱可有上千元利润,关键问题防伪码形同虚设。造假链条往往由黑作坊或不良经销商操控,他们利用“串货”机制漏洞,在灰色地带运作。
但暴利仅是表层诱因,更深层根源在于厂家的“不作为”。今世缘厂家在调查后,虽确认造假事实,却以“找中间商解决”为由,甚至暗示”私下解决“,发现问题推卸责任,走个过场,不了了之。这绝非孤例——厂家称泗阳发生类似事件,厂家同样选择息事宁人,未公开召回或加强区域监管。这种“睁一眼闭一眼”的态度,实则是利益权衡下的人为纵容。原因有三:一是打假成本高,追查中间环节需要投入人力和技术资源;二是品牌方可能担忧公开丑闻会影响股价和销售,打假行动若曝光负面消息,恐打击业绩;三是行业潜规则,部分品牌私下默许“串货”以扩大覆盖率,结果被造假者钻空子。
更深一步看,这种不作为源于监管协同不足。假酒泛滥在白酒行业根深蒂固,《食品安全法》虽有严厉条文,但执法落地薄弱。厂家作为源头,掌握防伪数据却未主动共享给监管部门。讽刺的是,厂家在年报中高调宣传“二维码防伪”,实践却形同虚设。厂家睁一眼闭一眼,无异于养痈遗患。
(三)环节之失与谁在造假:供应链黑链条的罪魁
假酒事件暴露的环节漏洞,关键在于分销网络混乱。但在沭阳案中,酒水从一级经销商处“流失”,未经授权便转入沭阳进货商手中。这种“串货”本是行业常态,却因监管缺失沦为造假温床。
那么,谁在造假?不能完全排除的三大环节是:一是经销商内部员工或外聘黑中介,利用职务之便拆包换酒;二是地下黑作坊,与经销商勾结,大规模生产假冒酒水;三是中间物流环节,运输商调包真货。当然,不能完全排除酒厂内部工作人员与外部人员勾结造假,非法赚取暴利。
这起事件中,最该担责的是厂家,作为品牌方,有义务确保产品全程安全;但厂家的敷衍,让造假者逍遥法外。据知情人士透露,串货问题在行业中被视为“潜规则利润源”。然而,当造假乘虚而入,消费者就成了最终买单者。
(四)假酒的危害性:健康雷区与品牌灭顶之灾
最令人痛心的是假酒的无形危害。健康方面,假酒多用工业酒精或甲醇勾兑。甲醇饮用5-10毫升即可导致失明或死亡。据疾控中心数据,2022年中国假酒致健康事件超百起,沭阳消费者虽未报告急性中毒,但假酒中的有害添加剂长期积累,恐引发肝损伤、神经疾病。这些风险不针对特定人群,却像“隐形杀手”潜伏在宴席、聚会中。当然,对于品牌方来说,如此问题泛滥,一旦发生不测事件,也将面临来顶之灾。
三、结语:遏制假酒,需全社会共同亮剑
沭阳假酒事件不是个案,而是一场系统性的消费安全危机。它从消费者扫码的偶然发现,揭开了一条供应链造假黑链;暴露了普通人的无力、厂家的不作为,以及危及健康的巨大风险。今世缘厂家本应是第一道防线,却选择避重就轻;监管部门反应滞后;消费者则处在“信息孤岛”中。若放任不管,假酒浪潮恐席卷更广,今世缘品牌危局将演变为社会之痛。
要扼制乱象,需由浅入深行动:厂家必须负起主体责任,建立全程数字追溯系统,主动召回问题产品并加强内部审计;监管部门应联合执法辽阳股票配资,严打串货和造假窝点,升级《食品安全法》配套细则;消费者则要提高警惕,选择正规渠道,积极举报。正如中国消费者协会呼吁,品牌是企业的命脉,消费安全更是社会基石。唯有三方合力,才能让假酒无处遁形。